國三的時候,由於家裡出了事,我很不幸、不願意地離開出生長大的故鄉天龍國,被老爸老媽強迫拖去了冷漠的美國紐約。
【唐吉訶德·‧多佛朗明哥】,我和你一樣都身為神揀選的高級外省人【前天龍人】,你心中那拋棄尊貴身份的不爽及與卑賤奴隸為伍的不屑,我完全都懂! ( 誤 )
可惡! 等好久才等到升上國三,想要在學長學弟制泛濫的腐敗台灣國中,以學長霸道的階級,盡情使喚學弟的說。( 再誤 )
開頭才三句話,便已不知道扯到那裡去,這種自我陶醉、引起眾怒的籃球寫作方式,學識淺薄、井底之蛙的你們就只有在野狗阿徹的部落格才看得到! 顆顆...
喂!「鍵」民「鼠」輩們等等!! 回來── 我開玩笑的啦~
不要那麼容易生氣就狂上一頁,先吃點維他命C,清清你們那因為做某些事而用到髒的鍵盤跟滑鼠,讓我們心平氣和繼續看下去嘛......
這一去了紐約,我馬上就在籃球場上遇到瓶頸,我才發現原來我在台灣菜市場學到的籃球,和紐約街頭籃球比起來,根本是條嫩B!
我國三就長到186公分了,但是紐約黑人的身材幾乎比我還高比我還壯,個個的體能也都比我強上數倍。
登泰山而小天下的黃種人我,在籃下等於是被龐然大物且彈跳力又超好的黑人把我「連人帶球蓋假的」,勾我天頂家常便飯,只看他們今天有沒有心情吃下肚。
做切入? 那更是天方夜譚,因為黑人的手腳反應太快了,我球時常連運都還沒運落地,即被如同黑豹捕捉獵物般給狠狠地「抓走」了。
況且,紐約打球又不能常叫犯規的,一場鬥牛如果叫超過兩次犯規,就會被說成是娘娘腔。
紐約鬥牛與台灣鬥牛的規則不同之處:
1. 16分或21分一場。
2. 各種進攻皆算是一分,但可以商討三分球是否要算兩分。
3. 如果比分纏鬥到15比15或20比20,會進行「Deuce Two -- 看誰先贏多兩分」或「Straight Five -- 搶得五分」的延長賽。
4. 會打台灣不曾見過的四對四半場鬥牛。
籃下 NO、切入 NO,那得分方式還剩下什麼?
沒錯! 就是投外線!
我們黃種人的身材和體能大輸黑人,這我們必須坦然接受,知道自己弱在哪裡,才能更上一層樓。
可是,我們黃種人的投籃手感,絕對不會也輸給黑人,千萬別妄自菲薄喔~
然而問題也跟著來了:
「要如何在黑人的防守下投外線?」
十多年前,台灣菜市場籃球真的比紐約街頭籃球溫文儒雅太多了。
在台灣,外線空檔幾乎都會放你投,或只是伸個手意思意思,不太會把你守得死死的,因為打籃球的中心思想乃做做運動鍛鍊身體。
而在紐約,不光是黑人,連白人、黃種人皆皆是把勝負看超重、打籃球就是得拼個你死我活的認真魔人,一對一盯人被吃、被進攻者在面前投籃得分,就像被AV男優顏射一樣恥辱 ( IN YOUR FACE ) !
因此台灣和平性防守的快樂籃球,所養成的不跑位、定點不動等球來之壞習慣,害我在紐約自殘性的「抖M」籃球下,原本苦練一手不錯的中距離功夫形同自廢。
就這樣,我混混噩噩地「只把籃球當作消遣的遊戲」玩了三年。
平常的時候,我只挑「連定點投籃都能一直漏人」的肉腳、運動白痴、書呆子來欺負。
要是遇到比較會打的人來報隊,我未戰先投降,拿出書包裡的撲克,躲到一旁打牌去。
如果有人問我幹嘛特地到球場來打牌,我則會回他:「我已經打累了,我要休息。」,用醬子的方式來掩飾自己無能為力的失敗。
現在想起來,那時的我,真的好孬、好不求長進。
之前患上中二病那股總是把「努力」、「這就是青春啊!」掛在嘴邊的「熱血」。
彷彿不藥而癒,變成一個「唉... 我還是面對現實吧...」、「不敢做夢」的失落小留學生。
小插曲:
《也不是每個吸了美國空氣的人都會打籃球的,你知道嗎?》
我記得我剛來紐約的第二天,我堂姊她那才160公分的 ABC 大學生男朋友,「好像很久沒欺負過人」般地說要教我這國中生兼美國菜鳥打籃球,等不及把我拖去籃球場一對一,反正就一副想讓我嘗受道地紐約街頭籃球震撼教育的嘴臉。
我想,他可能認為台灣這塊土地的籃球水準還很落後,或是我連籃球都沒見過等等......
結果,他被我中距離射得慘不忍睹,害我最後都於心不忍,乾脆讓讓可憐慘兮兮的他算了。( 那時我真的覺得我在虐殺小動物呢! )
還有我表哥,也是 ABC 大學生,那種很典型、擁有一位虎媽 ( 我姑姑 ) 的一點運動神經都沒有的書呆子。
他的人生好像已經被媽媽設定成除了「將來要當醫生」外,休閒活動就只能有鋼琴而已,籃球則被定位成流氓人幹的野蠻事,所以不能碰。( 一直到哈佛的林書豪在 NBA 紐約尼克 捲起了 LINSANITY 才改觀。)
有一天我在籃球場看見我表哥經過,想叫他陪我玩玩......
哇塞───
你可以想像堂堂一個大男人,傳球在一公尺內一定落地,根本傳不到我手上嗎?
甚至他連顆傳球也不會接, 無論地板、高飛,他全接不到,球都會從他手中滑過而砸在他的臉上,至於胸前傳球更是要他的命。( 我實在超怕胸前傳球造成他氣胸,他媽肯定會來找我索命的,我賠不起這位受到很深起許的【香蕉人】啊... )
《整篇文章的重點,以下才開始,其實前面真的不必廢話,可以直接跳到這裡的......》
後來啊,升高三的暑假,我重拾了對籃球的熱情,找回曾經「我要打 NBA,與神豬並肩作戰!」的夢想。
至於會在這個時間點有那麼大轉變?
不為什麼,就因為... 交不到女朋友......
那年暑假每天傍晚打完工,沒有女朋友的我,也不知道怎麼花錢享受,就只有和兩三個同病相憐的同學泡在籃球場上消磨時間、【挑戰黑人】折磨自己。
「想要讓籃球進步的最快方式,就是去新買一顆貴的每天跟黑人打籃球!」
真的! 跟黑人打籃球,讓你進步得最快!
「輸球,最怕的就是在輸球當中什麼也沒得到。」
雖然我從沒打贏過黑人、我的水準確實和黑人差蠻多,但我又仔細想了想...
「好像我除了籃球,也沒什麼其他優點耶?」
「連籃球都打輸人,那我不就成廢物了嗎?」
所以,我再度啟動中二開關,立下「總有一天我要硬/淫/贏了黑人!」的目標,每次輸球回家後,我都會一把鼻涕一把眼淚,充滿懊悔地檢討跟自責我到底是哪裡做得不好、哪裡犯了錯導致輸球。
每天跟黑人打球,促使我最大的進步應該就是,當我適應了黑人的快節奏籃球之後,球感與空間感的快速提升,突然...
無師自通【空手跑位】( Moving Without the Ball ) !
90年代末千禧年初,鐵面人尚未出師、雷槍還是名扣將,NBA 裡以空手跑位聞名四海的人是瞎米郎?
是連那一位都敢推、害那一位吃上悶虧輸球、差點中斷那一位後三連霸的 " 大嘴 " Reggie Miller 啊!
首先,我是學大嘴米勒在場上積極地一直跑一直跑,看到哪個地方是空的便往那邊跑,或是不斷保持我和防守者的「可投籃距離」。( 一般人都是離一步遠我就可投籃,但被黑人守,必須跑出兩步以上的距離。)
隨後...
球感提升讓我「容易嗅出防守者忽略的空檔」和「運用掩護引誘而製造自己的空檔也製造隊友的空檔」;製造空檔,是我看這足球漫畫【哨聲響起】學來的,雖說是不同運動,但道理是一樣的,而且真的很受用。
空間感提升讓我在「攻守轉換」或「隊友搶下進攻籃板 ( 二次進攻 )」時「擁有已經跑好空檔等球傳給我隨時都能射的反射動作」;13年總冠軍賽第六戰,雷槍這記使馬刺從天堂掉到地獄的三分球乃再好不過的示範。
此外...
我又領悟到,空手跑位可以更用上「腦子」來跑,要是像無頭蒼蠅那樣轉來轉去,看似在飛越全場,實際上只是在消耗不必要的體力。
這方法也是從哨聲響起得知的:
其實不管人盯人盯得多緊,防守者都會有眨眼或是轉頭等「視線轉移」的瞬間,這一刻即是擺脫防守者的關鍵時刻,哪怕是防守再認真的魔人都會因此慢個半拍。
十年後的今天,這視線轉移的概念,也被大家最不認同的籃球漫畫【黑子的籃球】拿去發揚光大成為魔術般的【誘導術】( Misdirection )。
我認為我們黃種人在籃球場上要與黑人一較長短,真的就是得服用偉哥學習不用一球在手、積極空手跑位、強化【接球投籃】( Catch & Shoot )。
這是現今籃球很畸形的陋習,一般籃球打得稍微不錯的人,都必須自己運著球耍個兩下才能有所發揮,手中沒有球讓他們控,就好像不會打球似,人停佇在原地不會動、不知道該做什麼了。
別以為籃球強國美國不會如此,美國這陋習才嚴重呢,我在紐約菜市場打了十多年球,我從來沒有看到過一位擅於空手跑位接球投籃的黑人,因為黑人總覺得自己單打能力強,就一直想一對一單打吃掉別人,完全沒有沒拿球的時候找尋空檔的概念;假設真要黑人做空手跑位接球投籃,他們在接球的時候會因沒有自己習慣的投籃節奏感而投不進。
( Allen Iverson 就是必須一球在手的控衛,而 Jason Kidd 和 Tony Parker 是沒拿球,也能靠空手跑位有所發揮的控衛;空手跑位接球投籃,看起來那麼簡單,事實上是最高難度的技術,不然為什麼 NBA 歷史裡,能被稱上高手的,十年可能都出不了下一位? )
不過呢,空手跑位也有個很大的缺點,那即是得搭配擁有傳球技術、傳球視野、傳球意識的隊友。
想想看,你的隊友沒有能力傳給你,或他老是因持球過久、慢一步傳給你,甚至他是位只想自幹的人,那你再怎麼積極跑出大好空檔也都英雄無用武之地。
地方的媽媽要看考卷:
訓練菜單:
【空手跑位】
跟比自己強很多的人打球。
在場上不要讓自己停下來,用積極的態度及實行力去找、去跑、去製造空檔。
球感和空間感因此提升後,同時也「增加對抗強者的經驗」( 使你不再畏懼,面對各種對手都能用你絕不比他們弱、甚至你更強的平常心去看待! ) 和「鍛鍊出一雙好腿力」( 投籃的力量是由下而上的,身具耐操的下盤,實戰投籃越穩! )。
【接球投籃】
首先得練出一手不錯的定點投籃,沒有的話一切免談。
一個人練投的時候,腦中模擬著實戰中會發生的事,並使自己一直處於動態的情況下接 ( 撿 ) 球。
由於球落地 ( 反彈 ) 的位置不一,有時候在頂新滅頂頭頂接球,又有時候深蹲下去撿肥皂彎下腰撿球,所以連帶效應,練投會與實戰投球一樣在不同的節奏上。
等練投適應了不同節奏上投籃所需調整的「與耐操下盤息息相關的空中平衡感」( 對! 我就是要再強調一次下盤! 嚮往打出精準的好炮,必須先擁有女朋友當靶子做O內X...穩固的炮台! ),再靠實戰去加強,空手跑位接球投籃也就越來越上手了。
切計! 接球投籃是不准有任何猶豫的,球一拿到就得馬上投,如果覺得沒有時間瞄籃框,那就在空中瞄,這樣練多練久的話,往後投籃便不需要瞄了,在哪個位置花的力氣已習慣成自然、一切跟著感覺走。
小撇步:
1989年季後賽第一輪公牛對騎士 Win or Go Home 第五戰,為什麼人人明明都曉得攻擊慾望極強、英雄主義至上的喬丹要投最後一球,事前也都嚴加看管,但事後卻還是讓喬丹順利接到傳球「The Shot」呢?
那是因為喬丹在空手跑位的時候,下意識地隱藏了七情六慾,使自己在一剎那毫無存在感,防守者不自覺地也就這麼疏忽掉等等要被寫入他人歷史的關鍵時刻...
OK,以上是胡說八道,認真你就輸了~
實不相瞞,喬丹是像七龍珠那樣,自行消除住氣來躲避敵人...
這最好是有可能啦!? ( 不過話又說回來,喬丹萬一是賽亞人,他變超級賽亞人的時候,會長出頭髮怒髮衝冠嗎? 好想看到禿頭變超級賽亞人會是什麼樣子喔~ )
好啦好啦,我認真說,不嬉鬧。
其實是,喬丹交錯了「快」、「慢」、「停」,三種步調在空手跑位上。
不管怎樣,防守者皆屬於被動的狀態。
沒有運球、全身好自在的進攻者要甩開防守,只是有心無心、肯不肯賣力去做罷了。
大家跑位、大家傳球,對手防守再強,投籃空檔也仍遺漏,「2014年 NBA 總冠軍馬刺隊」就向全世界證明著,此乃「王道」!
安可片,不得不看! 野狗阿徹排名 NO.1 精彩の「Ray Miller VS Ben Jordan 空手跑位接球投籃大對決」:
延伸閱讀: